2009年1月8日星期四

樊姬之力

春秋时期,楚庄王与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宋襄公合称“春秋五霸”。
有一天,楚庄王上朝听政,下朝很晚,他回到后宫,他的妃子樊姬走下厅堂来迎接他。樊姬问道:“大王,为什么退朝这么晚?恐怕饥饿疲倦了吧!”
楚庄王兴奋地说:“寡人今日上朝听到很多忠臣贤士的言论,寡人已经忘记饥饿疲倦了!”
樊姬又问:“大王所说的忠臣贤士,是各国的宾客呢?还是国内的名士?”
楚庄王说:“是沈令尹。”
樊姬听说是沈令尹,就捂着嘴笑了。
楚庄王感到很奇怪,就问:“你为什么要轻蔑地一笑呢?是嘲笑寡人吗?”
樊姬说:“贱妾不敢。”
楚王追问:“那你到底笑什么呢?”
樊姬说:“我有幸能侍奉大王,主管大王的洗浴,手持毛巾、木梳给大王擦拭梳头,整理被褥坐席,已有11年了。我还曾派人到梁国、郑国寻访美丽少女,进献给大王。她们当中与我地位相同的有10人,比我强的有2人。我难道不想专享大王的宠爱吗?但我不敢因为自己的私欲而遮蔽众女的美貌。让大王见到众多的美女,是想让大王了解到她们的才能啊!”
楚庄王说:“你的贤惠,寡人早就感觉到了,但这与你的笑有什么关系呢?”
樊姬说:“我笑沈令尹虽然是一国宰相,可是还不如我呢!”
楚庄王说:“这话怎么讲?”
樊姬说:“沈令尹在楚国执掌相位已经多年了,却从未曾推荐过一位贤人,也从未曾辞退过一个坏人,这哪里称得上是忠臣贤士呢?”
楚庄王听后觉得樊姬的话很有道理。
第二天早晨上朝,楚庄王便把樊姬的这番话告诉给沈令尹。沈令尹听后,感到很惭愧,就离开席位,把孙叔敖推荐给了楚庄王。
楚庄王召见孙叔敖,任命他为楚国令尹。孙叔敖治理楚国三年,楚国强大起来,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。
史官提笔在史策上写道:“楚国能称霸天下,是樊姬的力量。”
人生哲理:善于发现并推荐强于自己的人才,才称得上真正的贤人。

擅长计谋的人

从前,在震泽地方有个擅长计谋的人。谁如果和他一起种庄稼,那么庄稼的收入就加倍;如果跟他一起养蚕,蚕丝的收入就加倍;如果跟他一起做买卖经营店铺,那么赚的利钱就会加倍。
有一天,他去城里,从一个富贵人家门前经过。他看见富贵人家手下做事的人,出出入入都戴着貂皮帽子,穿着狐狸皮袄,特别神气。他非常羡慕,不禁心想:我住在乡下,跟我交往的,都是那些用斗和升量粮食的穷人;跟我一起做生意的都是那些卖鱼卖盐的小商贩,我会有什么出息呢?假如我能到这样的富贵人家做事,又有幸被主人重用,让我替他主管事务,出谋划策,我一定会如愿以偿,何必在乡下徒劳无益呢?
想到这里,他就托人引荐,做了富贵人家的下人。他回到家中向邻人们告别,邻人劝他说:“你错了,那富贵人家所用的不一定是你所擅长的,你还是不去为好。”这个擅长计谋的人十分向往富贵人家的生活,没有听邻人的劝告,便到富贵人家去做事了。
一年之后,邻人外出办事,偶然从富贵人家门前经过,就想顺便看一下那个在富人家做下人的邻居现在怎么样。当他看到之后,都不敢认了,那个擅长计谋的人面黄肌瘦,满脸病态,和从前判若两人。于是邻人就拉他到了僻静的地方,关心地问道:“你怎么变成这副模样了?”
擅长计谋的人懊丧地说:“主人没有什么地方能用到我,我的计谋也没有地方用,心里憋闷,所以才变成了这样。”
邻人笑着说:“你怎么没早看到这一步呢?这些富贵人家聚敛财物发家致富,不是靠经营店铺所得;他们所吃的粮食,不靠种庄稼获得;他们所穿的绸缎,也不是靠养蚕获得;他们所使用的各种器物,也不是从市场上买的。你想用你的计谋去为他做事,那又有什么用呢?我早就知道你会困在这里,所以来看看你。”那个擅长计谋的人这次听了邻人的劝告,于是便向富贵人家辞了差事,跟着邻人回家了。
从那以后,人们都毁谤他,认为他不是擅长计谋的人。
人生哲理:发挥计谋必须有相应的客观条件和环境,否则再好的计谋也发挥不出来。

机智的牧童

山上有条大灰狼,又凶残又贪婪,经常咬死村里的绵羊,人们对它一点办法也没有,只能把自己家的羊圈围得很高。
有两个小牧童决心除掉这条恶狼。他们在山上找到了狼窝。趁大狼外出觅食的时候,他们偷偷摸进洞里,抱出两只小狼崽子。在狼洞附近,找到两棵相隔十来步远的树,便一人抱着一头小狼爬到树上。
等了一阵,大狼觅食回来了。回到洞穴里,发现狼崽不见了,就慌慌张张地窜出洞口四处张望。
这时,一个牧童狠狠扭着小狼的耳朵,小狼嗥嗥尖叫。大狼闻声仰视,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树上,立刻怒吼着,等一下它又疯狂地扑到树下,后腿站起,又爬又抓。正在它焦急的时候,只见另一个牧童也将怀里的小狼捏得嗷嗷怪叫,老狼又发疯一般朝这边奔来,在树下又扑又跳。那边的小狼又叫起来,老狼又朝那边扑去。老狼在两棵树之间凄厉地号叫着,奔来奔去,没有一刻停息。
渐渐地,老狼越跑越慢,叫声也越来越弱。它爬着,挣扎着,最后一头扎在地上就起不来了。牧童等了一阵,溜下树来一看,哈,狼已经断气啦。
人生哲理:敌我双方的强弱有时要看是否善于斗智,只要抓住了强者的弱点,便能促使矛盾朝反面转化,变小为大,反弱为强。

不龟手之药

宋国有个人善于炼制一种预防皮肤冻裂的药膏。在冬天如果把这种药膏涂在手上的话就能够防止手冻裂,所以他家祖祖辈辈就靠冬天的时候,在河边把这些药膏卖给洗衣服的人们来为生。
有个外地人听说他们家善于炼制这种药膏,便寻上门来,情愿出一百个大钱买下他的药方。这家人在农村里生活了几十年,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,这些钱足以够他们全家什么都不干生活好几年了,但是考虑到是祖传的秘方,他也不能擅做主张,于是他召集全家商议说:“我家在河边卖了几辈子的药膏,也挣不到几个钱,现在只要卖掉药方,一下子就可以拿到一百大钱。怎么样,卖了吧。”家人一听说这么多的钱,心跳都快停止了,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:“还等什么,卖了吧!”
那个外地人弄到了药方,便去献给吴王,并让吴王派太医照着药方制造这种药膏。不久,越国大举侵犯吴国。吴王命令他统率军队迎战,时正值朔冬腊月,两军在水上大战。吴国军士涂上药膏,手脚皮肤没有冻裂,一个个生龙活虎,杀得越国人望风而逃。
吴王大喜,划出一块土地封赏给他。
同样是这种预防皮肤冻裂的药膏,有的以此封地得赏,有的则只能靠漂洗绵絮为生,这原来是用法不同的结果啊!
人生哲理:“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”,同样的东西所派用场不同,效益就会大不一样,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是如此。

苛政猛于虎

春秋时期,孔子率领众多弟子,坐着马车经过泰山脚下,看见路边有一个妇人披麻戴孝,正伏在一座新坟上悲哀地哭泣着。坟地中有三座坟,两座旧坟,一座新坟。
孔子停下马车,凭着车栏注意地倾听,又叫他的得意门生子贡上前问问情由。
子贡走到坟墓边,问:“大嫂,听你的哭声,好像有莫大的悲伤,是吗?”
妇人抬起头,抽泣着说:“这一带有猛虎作恶,过去我的公公外出办事回来,被老虎咬死了;后来我的丈夫在田里干活,也被老虎咬死了;现在,我的独生儿子上山砍柴,又被老虎咬死了,我怎能不悲伤呢?”
子贡将妇人的不幸遭遇转述给孔子,孔子下车亲自上前问:“既然老虎这样凶恶,你们为什么还不趁早离开这儿呢?”
妇人回答:“这儿地方偏僻,官府的人到不了,没有苛政。”
孔子深有感触,沉默了一阵,对学生们说:“你们记住,苛政比恶虎还要凶猛。”
人生哲理:残酷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,告诫当权者要关心民众疾苦。

二桃杀三士

春秋时期,齐景公养了三个大力士,因为他们不懂得君臣大义和朝廷礼仪,以致让众大臣及景公对他们产生了反感,所以齐景公想除掉他们,但是他们力大无比,而且武艺很好,没有人能够近他们的身,所以一直也没有好办法。
晏子给齐景公出了个计策,赐给三个大力士两个鲜桃,让他们比功劳。谁的功劳大,谁吃,晏子的意思就是想让他们自相残杀。
于是,景公把他们三个宣上来,然后叫奴役用盘子端出两个仙桃给他们,并对他们说:“三位爱卿,你们都是寡人深爱的大力士,寡人想奖赏你们,可是今日奴役们在后花园里摘桃子,只有两颗,寡人想把它们奖赏给你们三个其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,你们开始比自己的功劳吧!”
大力士公孙接说:“当年主公在狩猎时遇到两只猛虎,我一一将它们擒杀,才救得主公一命,像我这样的功劳,完全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,不与别人分吃一个!”说着抓起一个鲜桃,站起身来就要吃。
大力士田开疆说:“当年主公被敌军围困,我一人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军,才救出主公。像我这样的功劳,也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,不与别人分吃一个!”他也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。
两个鲜桃都被人抓走了,另外一个大力士古冶子说:“我曾经跟随君王渡过黄河,一只鼋鱼咬住左骖马,把它拖进砥柱山下的旋涡里,我就潜入河水下面,逆流追出百步远,又顺流追赶了几里远,擒获鼋鱼而杀死它。左手抓住左骖马的尾巴,右手提着鼋鱼头,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。渡口的船夫都说:‘黄河水神出来了!’他们仔细一看,原来是我举起的鼋鱼头。像我这样中流砥柱的功劳,也可以单独吃一个鲜桃,不与别人分吃一个!你们两个人为何不把鲜桃放回到原处!”古冶子说着抽出剑来,拉开决斗的架式。
大力士公孙接、田开疆说:“我们的勇武不如你,功劳赶不上你。我们毫不谦让地抓起鲜桃,是贪婪的表现。既然都这样了,如果我们还不死,是太不知羞耻了!”
于是公孙接、田开疆就把两个鲜桃放回原处,然后拔剑自刎了。
看到这种惨烈的场面,最后一位大力士古冶子说:“你们两位都死了,惟独我还活着,这是不仁爱;用语言羞辱人家而夸耀自己,这是不道义;悔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,这是没有勇气。你们两位都送回鲜桃,为保持气节而自杀了,难道我会单独享受两个鲜桃吗?”
于是,古冶子也自杀了。
人生哲理:运用智慧,看准对方弱点,利用对方的矛盾,可以斗败有勇无谋的对手。

齐景公求雨

春秋时期,有一年齐国发生大旱,好长时间旱情也没有解除。
齐景公特别犯愁,他召来众大臣商议说:“天不下雨已经有好长时间了,庄稼不能生长,老百姓将要挨饿了。我让人算了一卦,卦上说鬼祟在高山大河中作怪。寡人打算向民间征收些钱财,作为祭祀灵山的费用,众爱卿以为怎么样?”
众大臣不敢提出反对意见,都默不作声。
这时候,宰相晏婴站出来对景公说:“这样做不可以!”
齐景公说:“以前你口口声声让我关心民众疾苦,现在天旱得这么严重,我祭祀求雨,难道不是关心百姓吗?你为什么说不可以!”
晏婴说:“祭祀灵山没有什么益处。那灵山本来是以石头为身躯,以草木为头发。长期不下雨,它的头发都枯焦了,它的身体都发烫了,它不想得到雨水吗?它如果有办法早就让天下雨了,可见它也没有办法,祭祀灵山会有什么用处呢!”
齐景公说:“不然的话,我要祭祀河伯,你看可以吗?”
晏婴说:“也不可以。君王您再想想看,河伯是把黄河水当做国家,把鱼鳖当做臣民的。天不下雨,泉水下降,百川干涸,它的国家就要灭亡了,它的臣民就要死光了,它能不着急吗?天不下雨,它也没有办法,祭祀河伯会有什么用处呢!”
齐景公说:“我该怎么办呢?”
晏婴看到齐景公着急的样子,为了安慰他,让他心理得到平衡,就顺水推舟地说:“君侯您实在觉得过意不去的话,就从宫殿里搬出来,睡在露天地里,与灵山、河伯共同忧虑,或许天上就能下雨。”
齐景公就听了晏子的话,搬到野外去住宿。
说来也巧,三天以后下了一场透雨,齐国的旱情解除了,百姓也能安心种庄稼了,举国上下一片欢喜。
齐景公高兴地说:“好啊!相国的话可真灵验!”
晏子并没有说什么,只是为自己的一番话,使齐国的老百姓减轻了一笔额外负担而感到高兴。
人生哲理:在自然灾害面前,不应该迷信,这样只会劳民伤财。

为社稷忍羞

赵简子是春秋末年晋国的六卿之一。
他临终前留下遗嘱,要将二儿子赵无恤立为继承人。
有位臣僚名叫董阏于的问他:“历来都以长子继位,无恤是庶出又非长子,怎可以立后呢?”
赵简子回答说:“我把自己的一群儿子都考虑过了,只有无恤为人能顾全大局,能为国家忍受羞辱。”
赵无恤继位以后,有一天,他在宫殿请晋国的另一个大贵族知伯喝酒。知伯倨傲无礼,酒席间百般侮辱赵无恤,可是赵无恤呢?他不但不发怒,而且还劝知伯“别生气,别生气”,但是知伯不知好歹,竟当着无恤家那么多下人的面劈面刮了无恤两个响亮的耳光。
左右侍臣都按捺不住怒火,要无恤把知伯杀了。无恤劝住他们,说:“先君立我为后,说过我能为社稷忍辱,我怎能因小失大而去杀人呢?”
过了10个月,知伯倚仗自己强大,向无恤勒索领地,无恤没有答应。知伯恼羞成怒,重兵将无恤围困在晋阳,又决汾水灌城,大有一口吞吃之势。但是赵无恤没有认输,也没因此就失去信心,仍然顽强御敌。
第二年,他联合晋国的韩、魏二卿,分兵出击,将知伯军队彻底击溃,形成了“三家分晋”的局势。在庆贺胜利的宴席上,赵无恤将知伯的头颅骨做成酒器,劳军痛饮。
人生哲理:“为社稷忍羞”,可以是为了团结别人,相忍为国;也可以是对付敌人的一种策略。

法琳念观音

贞观十四年,长安城外西华观的道士秦世英暗里给天子写了一封告状信。告发和尚法琳,说他言论触犯了国法。
唐太宗阅状,立即命令把法琳投入监狱,并对他说:“你写的《辩正论?信毁交报篇》上面说什么‘有念观音,临刃不伤’,好吧,给你7天,让你去念观音,到期绑赴刑场,看看刀子砍得进砍不进。”
法琳吓得魂不附体,带着桎梏脚镣躺在黑狱中,只有念诵观音菩萨,祈祷显灵。眼看刑期迫近,法琳忽然大彻大悟,神采焕发,敞开胸怀,顿时一点儿贪生怕死的念头都没有了,只等刑期快到。
说话间,7天期满。唐太宗敕令说:“刑期已到,你念的观音显灵了吗?”
法琳弯腰拜道:“和尚7天以来,不念观音,惟念陛下。”
唐太宗惊奇得很,又派人问:“朕诏令你念观音,你为何不念,反而说惟念朕呢?”
法琳不慌不忙地回答:“陛下就是观音菩萨,所以我就惟念陛下。”
唐太宗见了状词,哈哈一笑,就把法琳释放了。
人生哲理:所有的一切宗教迷信活动都是骗人的,只有现实中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。

好斗的竹鸡

竹鸡生性好斗,一碰见自己的同类,必要打个头破血流。
聪明的猎人就利用竹鸡爱打斗的性格来捕捉竹鸡,他在树林里将落叶堆成窠巢,把引诱竹鸡的游子放在里面,然后张开网,在树后隐藏起来。
游子被猎人困在里面,只有高声鸣叫。野外的竹鸡一听见有打架的对象了,连忙闻声飞来,闭上眼睛,昂头冲进窠巢就要跟游子去决斗。
说时迟,那时快,网起处,没有一头竹鸡能够逃脱。
人生哲理:做事盲目的人容易被坏人利用,成为阴谋的牺牲品。

蜈蚣与蚯蚓

以前,有一只大蜈蚣饿极了,想出来找点食吃。它寻觅了很久,转来转去转到一个洞穴旁边。它看见洞穴周围有一堆一堆的粪便,知道这是蚯蚓的洞穴。蜈蚣高兴极了,心想:蚯蚓又肥又软,浑身是肉,满肚子汁液,真是最好的食物了,看来我今天的运气不错。于是它趴在洞穴口,一动不动地等蚯蚓出洞。
蚯蚓本来躲在深深的洞穴里休息,突然闻到一股异样的气味,它知道是蜈蚣来了。开始时,它很害怕,屏住呼吸躲在洞里不敢出来。后来,它伸出尖尖的小脑袋向洞口窥视了一下,于是心生一计:它趁蜈蚣不防,突然伸出头来咬掉蜈蚣一只腿。
蜈蚣猝不及防,疼痛难忍,暴跳如雷,想立刻钻进洞去撕碎蚯蚓把它吃掉,可洞穴很小,没能钻进去,于是又想:我的腿多得很,咬掉一条没关系。可是小小的蚯蚓竟然胆大包天,我一定要吃掉它,以泄我心头之恨。然后它又趴在洞口等候。
过了一会儿,蜈蚣见蚯蚓没出来,等得有点不耐烦了,又有些失去警惕,可蚯蚓时刻注视着蜈蚣。它看见蜈蚣不防备,又突然伸出头来咬掉它的一只腿。蜈蚣疼得打了几个滚,更想吃掉蚯蚓报失腿之仇。这样一来它更不甘心离去了,仍然趴在洞口边等候。
蚯蚓仍然采用冷不防的战术,一会儿咬掉蜈蚣一只腿,一会儿又咬掉蜈蚣一只腿,屡屡偷袭成功。不到一个时辰,蜈蚣的腿全部被咬光了。
失去腿的蜈蚣再也没有原来那么凶了,它想离开这里,可是没有了腿,怎么也动不了,像一条僵了的秋蚕横瘫在地上,虽然没死,但一动也不能动了。
蚯蚓看见蜈蚣再也不能动了,于是大摇大摆地走出洞口,撕开蜈蚣的肚皮,吸干了腹内的汁液,饱餐一顿蜈蚣肉。蚯蚓心满意足地围着蜈蚣庞大的躯壳转了两圈,说:“蜈蚣,蜈蚣,你只知道强者能吃掉弱者,可你没想到,弱者也会吃掉强者的。今天你被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”说完,又钻进自己那深深的洞穴里。
人生哲理:弱者要想战胜强者,就必须讲究策略,发挥局部优势。要把握时机,一旦成熟,弱者就会变成强者。

朝三暮四

古时候,宋国有一个老头儿,很喜欢猴子,在家里养了一大群。
日子一长,他对猴子的性情就了如指掌,而猴子好像也懂得了主人的心意似的,经常做一些奇怪的动作来逗老头开心。
于是老头儿对猴子就愈发喜欢了,宁可让家里人饿着肚子,也要让那些贪心的猴子顿顿吃饱。
不久,家里的粮食快要吃光了,他想把猴子的饭量减少来节省粮食,但是又怕猴子们不肯答应,怎么办呢?一晚上也没想出个好办法,害得老头整夜都没睡好觉。
第二天一大早,老头就起了床,走到猴群面前,对它们说道:“从今天起,我给你们吃橡子,每天早上三升,晚上四升,你们看这样够不够?”猴子们一听,都乱蹦乱跳,呲牙咧嘴地表示不满。
“好吧,好吧,”老头儿连忙又说,“增加一点,给你们早上四升,晚上三升,总该满意了吧?”猴子们听了,都摇头摆尾地趴在地上,十分满意。
人生哲理:只知道盲目计较,其实无知的人,最容易上当受骗。

马与虎斗

从前,有个人养了一匹马,这马极其高大、骏美、雄壮而有力气。它头上长着长长的鬃毛,长得遮住了眼睛。
主人常常把它放到山中去吃草,因为马强壮的外形,山中的野兽都不敢去和它较量。
有一天,它遇到山中的一只老虎,老虎虎视眈眈地奔向它,想吃掉它。它也不甘示弱,就扑向老虎,和老虎搏斗起来。整整搏斗一天未分胜负,马只好退了下来回到家中。
看见马和老虎搏斗的人,向马的主人称赞了马的勇敢善斗。主人高兴地说:“我的马真是很雄壮呀!不过,我的马之所以没有战胜老虎,是因为它头上的鬃毛太长了,遮住了它的眼睛。如果把它头上的鬃毛剪掉,让它看得清楚些,它肯定会战胜老虎的。”于是便二话不说,拿出剪刀剪掉了它头上的鬃毛。
第二天,马的主人跟在马的后边,到了山上,果然看见一只老虎,奔向他的马。马的主人本来想观看一下自己的马战胜老虎的壮观场面。没料到,马见了老虎之后,立刻惊慌失措,站不稳,还没斗过三个回合,马就被老虎吃掉了。
马的主人非常失望而惋惜。他在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想:“马为什么昨天那样勇敢善斗,而今天却这样怯懦无力?”
主人百思不得其解,便去询问村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。
老者知道了后说:“天下的事成功在于勇敢,失败在于怯懦。马第一天因为鬃毛遮住了它的眼睛,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老虎,所以胆大勇猛,不知道害怕;第二天,它的鬃毛被剪短了,它看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老虎了,所以精神上就胆怯、气馁,就失败了。”
人生哲理:天下的事胜败的关键在于勇怯,勇敢就能获胜,胆怯就会失败。

宋之富贾

宋国有个人,叫做监止子。他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的商人。
有一次,有个人在大街上拍卖一块价值百金的玉石,他看到那块玉石晶莹剔透,以他多年经商的经验告诉他,那绝对是一块上等的玉。
于是他也参加到了竞拍的队伍行列中,可是竞拍的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和他一样识货,而且和他一样有钱,这样他得到这块玉石的几率就很小。大脑转得很快的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:他拿起玉石观看,假装不慎失手,将玉石掉在地上摔坏了,照价赔偿了一百金。
别的商人一看好玉给摔碎了,大家都为之可惜,都没人要那块碎玉了,这正和监止子的心意,他赔偿了一百金以后又拿起那块碎成两半的玉石。
事后,监止子将摔坏的玉石捡起来,修理那毁坏了的部分,琢磨出一块光彩熠熠的宝玉,赚得了千镒,是他当时赔偿玉价的十倍。
人生哲理:有时候,要想胜,须先败,败非真败,是以败取胜,但要在胜败之间做到进退自如,最后稳操胜算,须有败中见胜的眼光、以败求胜的权谋和败中取胜的本领。

獐鹿之辨

北宋时,有个名人,他既是诗人又是当时的丞相。他就是王安石。他有一个儿子叫王雾,从小就很聪明。
在王雾只有几岁的时候,有个南方来的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,一头鹿,一笼关起,放在客厅里。
王雾从来没见过这两种动物,感到很新鲜,整个一个上午都在客厅里玩。
客人见他玩得很起劲,就开玩笑地对王雾说:“别人都说你人小聪明,我来考考你怎么样?”
王雾说:“先生请讲。”
客人说:“我问你,哪只是獐?哪只是鹿?”
王雾看了半天,明明不懂,但却振振有词地回答道:“这还不简单?獐旁边的那只就是鹿,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。”
客人听了,感到十分惊奇。
人生哲理:在遇到难题时,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避重就轻,巧妙回答。

猎人被吃

动物中,鹿怕豹,豹怕虎,虎又怕罴。罴披头散发,就像人一样站立,气力特别大,又最能伤害人。
楚国南方有个猎人,能用竹管吹出各种野兽的叫声。有一天,他带着弓箭、罐子和灯火到深山里去。起初他模仿鹿叫,用来引诱鹿群;等鹿一到,便举起灯火发箭射它们。豹听到鹿的叫声,赶快跑了过来。这人非常害怕,就模仿老虎的叫声来恐吓。
豹被吓跑了,却招来一只老虎。这个更害怕了,连忙又模仿罴叫,老虎也吓跑了。罴听到叫声,就来寻找它的伙伴。
罴跑来了一看,却是一个人,于是就一把抓住他,把他撕成碎片吃掉了。
人生哲理:下棋至少要看三步,处理事情时,也要多想几种后果。如果只有一种准备,一旦出现新的情况,就没有办法应付了。

屠夫遇狼

从前有一个屠户在市场卖肉。有一天天色渐黑,屠夫挑着担子从市场上回家。肉都卖光了,竹筐里只剩下一堆骨头。
在经过一片荒丘的时候,他听见背后有“沙沙”的声音,回头一看,有两只饿狼瞪着绿眼睛,呲着白牙,不紧不慢地跟着他。屠户走,狼也走;屠户停,狼也停。
屠夫吓得心颤肉跳,连忙从竹筐里丢出几根肉骨头,想把饿狼打发走。谁知一只狼啃着骨头停下来,另一只狼仍然尾随不舍。屠夫又丢出一根骨头,这只狼低头大啃,后面那只狼又舔着嘴巴追上来。可是没过一会儿,骨头就丢完了,两只狼看见屠户不再扔骨头了,又并肩紧跟在他的后面。
屠夫急得浑身冒汗,惟恐狼从两面夹攻,腹背受敌,可能就没命了。他急忙向四周打量,远远看见田野上有个打麦场,场上堆着高高的麦垛,像小山一样。他慌忙奔过去,背靠麦垛,扔下担子,手里举起明晃晃的割肉刀。
这一下,狼不敢轻举妄动,只好鼓着凶贪的眼光盯着屠夫。相持了好一阵,有一只狼仿佛等不下去了,调转屁股远远走开了。另一只狼蹲在地上,好像疲倦似地,慢慢合上眼睛,神态悠闲,打起瞌睡来了。说时迟,那时快,屠夫看到狼没有防备,“刷”地跳起来,冲到狼的跟前,一刀劈中狼头,又接连几刀,结果了这只狼的性命。
屠夫松了口气,转身回去拿担子刚想要走,忽然发现麦垛里面有东西在轻轻动弹。他悄悄绕到麦垛后面定睛一看,原来是先前走开的那只狼正悄悄地拱进麦垛,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,只露出半截屁股在外。屠夫放下担子,急忙上前,奋起一刀,将狼劈做两截。
屠户这时才醒悟过来:原来一只狼佯装瞌睡,诱他麻痹,为另一只狼做掩护;另一只狼则假装远去,其实想拱进麦垛,从背后咬住他,多么狡黠啊!
人生哲理:敌人是凶恶而狡猾的,与坏人周旋,必须万分机警,不可掉以轻心。

马价十倍

古时候,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,第一天早晨,有两个富贵人家打扮的公子来看了一下,第二天和第三天早晨,整整站了两个早晨,都没有人来光顾一下,就连上来问个价的人都不见。
这个卖马的人就有点犯愁:再这么下去,不用多长时间,我身上的盘缠就用完了,到时候别说在这里卖马,恐怕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。这可怎么是好?绞尽脑汁也没想到一个好办法。
晚上回到酒店里连饭都没吃就早早地睡觉了,一晚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,突然见他从床上瞿然而起,眼睛里显出很高兴的样子。他终于想到办法了:能知马的人天下只有伯乐,而伯乐就在这个城里住,我如果能让他在我的马前站一会儿,只要一小会儿的时间我肯定能够把马卖出去,并且还能卖个好价钱。
于是第二天就起了个大早去求见伯乐,见到伯乐后就对他说:“我有一匹骏马,卖了三天都没人要。麻烦您老帮个忙,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、看一看,就行了。小人定有酬谢。”伯乐竟然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,这令卖马人感到吃惊,他原想没有厚礼伯乐是不会答应的,这使他非常高兴。
于是,他先到集市上卖马,还是像以前一样,没有一个人过来看他的马,可是没等一会儿,伯乐就踱到集市上,经过马身边的时候瞟了两眼,又望前走,没两步,又回头看了一下。
人们互相传送,说伯乐看了那匹马好几眼,好像是匹千里良驹,结果人们加油添醋,越说越神。没一会儿的工夫就引来好多的人来观看,买马的人也是蜂拥而来,抢着要买这匹马,并且马的价格立刻提高了十倍。
人生哲理:好的东西不但要有真材实料,还要有懂得鉴别的人去发掘。

窒井碎瓶

从前,一个村子里有一眼井,井水又清冽又甜美。
全村男女老少来来往往到井上汲水。日常的淘米、洗衣、饮用都靠这口井的水。可是大家只管汲水,却不知爱护。渐渐地,井被泥沙堵塞住了,干枯了。
村里人汲不着水,围在井边吵吵嚷嚷,却不想法去掏清这眼井,反而气急败坏地把汲水用的瓶子砸个稀烂。
人生哲理:在困难面前,应该是分析问题,总结教训,努力克服,而不应该自暴自弃,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。

晏子论罪

齐景公酷爱打猎,非常喜欢喂养捉野兔的老鹰。
有一次,景公出外打猎,叫大夫烛邹把鹰放出去抓猎物,结果烛邹不当心,逃走了一只老鹰。景公知道了大发雷霆,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。
晏子走上堂,对景公说:“烛邹有三大罪状,哪能这么轻易就杀了?待我公布他的罪状再处死吧!”景公点头同意了。
晏子指着烛邹的鼻子,数说道:“烛邹,你为大王养鸟,却让鸟逃走,这是第一条罪状;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要杀人,这是第二条罪状;把你杀了,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,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。”
然后晏子回头对景公说:“主公,臣已经将烛邹的三条罪过说完了,大王现在可以将他处死了!”
景公脸红了半天,才说:“不用杀了,我听懂你的话了。”
人生哲理: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,既要观点正确,又要注意方式方法,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。

宰相办案

有位大臣死了,按照遗嘱,他的两个儿子平分财产。
刚刚分罢,两兄弟就争吵起来,哥哥说弟弟那份多,弟弟说哥哥那份多。两人闹得鸡飞狗跳,又扭成一团上衙门告状。
台府大人判决不下,只好由皇帝批准,请宰相来办案。
宰相张齐贤升堂,问道,“你们两人告的状属不属实?”“属实!属实!”兄弟俩一齐叫道。“好吧!”宰相命他俩画押具结,然后判决说:“哥哥说弟弟分多了,即命将弟弟那份财产换给哥哥;弟弟说哥哥分多了,即命将哥哥那份财产换给弟弟,即日割交!”
两兄弟大眼瞪小眼,无话可说了。
人生哲理:有些喜欢贪权夺利、争多论少的人时时刻刻都怀疑别人多占,以为自己吃亏,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“甲家入乙舍,乙家入甲舍”。

郑公伐胡

从前,在郑国西北面有一个小国家,叫胡国。
郑武公时时觊觎着水草丰美的胡国,总想一口吞并它。可是,胡国人个个擅长骑马射箭,勇猛剽悍,而且始终严密警惕着郑国,在边防的关隘也增加了很多的将士。因此,郑武公不敢轻举妄动。
精通心理战的郑武公想出了一个计策。他派遣大臣,携带厚礼,前去胡国求亲,胡君不知是计,欣然答应了。
郑国公主出嫁的那天,两国举行了隆重的婚礼。公主又带去一大群陪嫁的美女娇妾,成天在内宫里欢歌醉舞,使胡君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。
过了一阵,郑武公召集文武百官,问道:“寡人准备用兵夺地,你们看看,哪个国家可以讨伐?”大家都面面相觑,不敢则声。
有个叫关其思的大夫知道大王平素总垂涎着胡国,便上堂答道:“可以先讨伐胡国。”郑武公一听拍案大怒,厉声骂道:“混蛋,胡国乃我们兄弟邻邦,你竟敢怂恿我去讨伐,快推出去斩首示众!”
消息传到胡国,胡君越发信赖郑国,于是边防日弛,兵马不操。
在一个黑夜里,郑国出奇兵偷袭,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胡国。
人生哲理:“将欲夺之,必先与之。”如果一味贪图小恩小惠,被假仁假义迷惑,就会导致损失的和收到的相差很多,因小而失大。

一岁之麦

孔子的弟子宓不齐,字子贱,当单父县令。
有一年夏初,齐国发动进攻鲁国的战争,进攻的路线必须经过单父县。
当时,田地里的麦子已经成熟,还没有来得及收割,听到齐国军队攻来的消息,单父县的父老们都惊慌起来。他们向县令请求说:“齐寇已经迫近我县。让民众出城去,自行到城郊把麦子抢收回来,一方面可以增加口粮,而且又不让齐寇抢去。”
父老们多次请求,宓子贱就是不答应。
不久,齐军到来,把麦子都收去了。
鲁国的宰相季孙氏听到了这件事情,十分愤怒地说:“这个无用的书生,什么事也干不了,派他去治理单父,还把麦子让齐寇给抢去了。”
于是就派人去责备宓子贱说:“麦子让齐寇给抢去了,难道不令人痛惜吗?民众多么不容易啊!他们不顾冷热,辛苦耕耘,好不容易盼来了一季的收成,自己却吃不到嘴。如果事先不知也就罢了,听说父老们已经告诉过你,你却不同意。你这是安的什么心呀?”
宓子贱恭敬而严肃地回答:“今年的麦子没有了,明年还可以种。如果大家出城七手八脚地收割麦子,必然乱套。假如让不曾耕耘的人收获到麦子,就会形成民众乘外患之机不劳而获的风气。如果这样下去的话,那些不曾耕耘的百姓就会天天盼望战乱,如果没有战乱的话,他们就会制造混乱,就会使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变得更懒,而那些辛辛苦苦耕耘的百姓却每次都得不到回报;这是第一个原因。”
稍微顿了一下,宓子贱又说:“况且,这一季的麦子,对于鲁国来说,收获了不会使它更富强,失去了也不会使它更贫弱。让民众产生了不劳而获的心理,那种创伤是多年也难治愈的!”
来人回去以后,把宓子贱的话向季孙氏报告了。季孙氏听了宓子贱的这番话,感到宓子贱能从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,抓住建立良好社会风气这个根本问题,来治理一方,真是有远见卓识。
又想到自己身为一国宰相,见识竟然不如一个小县令,真是感到惭愧。他说:“如果有个地洞可以钻进去我就去钻,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宓子贱呢!”
人生哲理:根除不劳而获的社会风气,凡事要着眼于防微杜渐,不让不良风气得到滋生发展。

草船借箭

东汉末年,刘备被曹操一路追杀,逼得无路可走,最后到江夏投靠了刘表的儿子刘琦,曹操率兵继续追赶。
为抵抗曹操,刘备就让军师诸葛亮到江东说服孙权联合共同对抗曹操。当时孙权手下有一员大将,姓周名瑜字公瑾,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。同时,孙权也很依赖他。
当孙权同意了孙、刘联军共同对抗曹操以后,就封周瑜为大都督,让诸葛亮到大都督的营里出谋划策。
两军之间只隔一条大江,江这边是曹操所率领的83万大军,江那边是周瑜的5万军士,两军悬殊很大,谁也不敢先动一步,曹操虽然兵多,但是都是北方人,不会水,坐到船上就晕船,曹操只能练兵。
于是,两军就这么相持了将近两个月。
原来周瑜心胸狭隘,容不得比自己强的人。经过他多次跟诸葛亮的接触,认为诸葛亮的智谋深不可测,觉得他有一天会妨碍到自己的利益,于是他总想找机会算计诸葛亮。
有一天,周瑜对副将鲁肃说:“诸葛亮是人中之龙,其计谋在我江东恐怕无人能及,若不为我所用,日后恐怕会影响到主公。为除后患,我应该先斩掉他。”
鲁肃说:“现在大敌当前,如果先斩了孔明的话,恐怕刘备会和曹操联手对付我们。”
周瑜笑着说:“我自有办法,你不用多管。”
第二天,周瑜邀请诸葛亮到他寨中商议事情,诸葛亮坐定后,周瑜问道:“有件事情想向军师请教,敢问大江之上当用什么兵器?”
诸葛亮说:“大江之上,当然是弓箭为先。”
周瑜又说:“现在军中缺少箭,敢烦军师督造10万枝箭,此系军务,请勿推辞!”
诸葛亮说:“既然是军务,我当竭尽全力督办此事,但不知什么时候要用?”
周瑜说:“10天之内,能完成么?”
诸葛亮说:“两军相对,怎么能等那么长时间呢?到时候,岂不是延误军机了?”
周瑜一听,心想:这可是他自己寻死。
于是问道:“那依军师之见,几天可以办完?”
诸葛亮说道:“今日不算,从明日开始,3日内就可以办完。都督要是不相信,我可以跟都督立下军令状。”
周瑜大喜,就叫鲁肃取来笔纸立下了军令状。
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搞什么名堂,就叫鲁肃去诸葛亮的营中再探消息。
鲁肃来了以后,诸葛亮先发话:“子敬,今天可得帮我,要不然我就死定了。”
鲁肃说:“你自己取祸,为什么叫我帮你?”
诸葛亮说:“公谨要让我督办造箭,材料肯定都不齐全,这分明是想让我送死,我只希望子敬能够借我20只船,每只船要50个草人和30名军士。但是有一点,这件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公瑾知道。”
鲁肃不知道他什么意思,就说:“好,既然这样,那我就帮你一把。”
鲁肃回见周瑜,果然没对周瑜说诸葛亮借船一事,只说,他不用翎毛、竹竿、油漆等工具就可以造成箭,周瑜大惊,说道:“好,那看他3天后怎么交差?”
第一天,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;第二天也不见他有什么动静;直到第三天晚上,诸葛亮才邀请鲁肃到船中喝酒。
鲁肃被他这些莫名其妙的举动给弄懵了,就问道:“先生这是带我到哪里去?”
诸葛亮说:“去取箭,子敬别问那么多,到了你就知道了。”
于是他们坐着船一直走,江上起了大雾,又走了一段,诸葛亮命令停船,并让所有军士击鼓呐喊。
鲁肃伸出头去看,只见他们离曹操的水营已经不远了,吓得他喊道:“这可是曹军水营,万一曹军出来,你我的脑袋还不得搬家?”
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:“你放心吧,大雾之中,他们肯定不会出兵的。”
于是一边和鲁肃喝酒,一边叫军士继续呐喊。
这时已经是凌晨了,曹操正在熟睡当中,突然有两员大将进入帐内,说道:“启禀丞相,吴兵来偷袭我军水营,我们怎么办?”
曹操说:“外面情况怎么样?”
二人说:“江上一片大雾,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马,请丞相定夺。”
曹操说:“迅速调集两万弓箭手往呐喊处放箭。”
于是,曹军都在水寨边上向诸葛亮的船放箭,一会儿的工夫,船上的草人身上插满了箭,诸葛亮又令军士把船调过头来,让箭往船另一侧射。又过了一会儿,箭又满了,诸葛亮就令军士齐声喊:谢曹丞相箭!
于是600军士齐声喊道:谢曹丞相箭!谢曹丞相箭!
曹操听到后,后悔不已,想派人追赶,可是对方的船凭借顺风已经行出几十里地了。
在回去的路上,鲁肃问诸葛亮:“先生真是神机妙算,可是您怎么知道今天有雾呢?”
诸葛亮说:“为将之人,不懂得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不明八卦、不晓天文,不知奇门遁甲,那是庸才。我命系于天,公瑾怎么能害得了我?”说罢,哈哈大笑。
两人一同到江东,命令军士把插在草人身上的箭全部取下来,每只船上约有6000千枝箭,20只船就有10几万枝箭。
周瑜听到这件事之后,暗暗惭愧。
人生哲理: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”遇到比我们强的人,比我们懂得多的人,我们应该虚心向别人请教,而不是千方百计地算计人家。

鼠屎断案

三国吴主孙亮喜爱吃生梅子,吩咐太监去库房里取来蜂蜜渍梅。孙亮津津有味地吃着,忽然在蜜中发现了一颗老鼠屎。大家都吓得面面相觑。太监连忙跪下奏道:“这一定是库吏渎职所致,请陛下治罪。”
库吏被召到堂上。孙亮问他:“刚才太监是从你手上取蜜的吗?”
库吏战战兢兢地回答:“蜜是臣下交给他的,但给他时并没有鼠屎。”
“胡说!”太监指着库吏鼻子,“鼠屎早就在蜜里了,这是你欺君罔上!”
太监一口咬定是库吏干的,库吏死不承认,说是太监放的。两人在堂上争执不下。
侍中官刁玄和张邰出列奏道:“太监和库吏言语不同,难以决疑,不如押进监狱,一同治罪。”
孙亮环视众人,说:“这个容易知道。”马上吩咐卫兵当众剖开鼠屎。
大家定睛看去,只见鼠屎外面沾着蜜汁,里面却是干燥的。
孙亮哈哈笑着说,“要是先在蜜中,里外都应浸湿,而今外湿里燥,显见是刚才放进去的。这一定是太监干的事!你与库吏有仇,故意嫁祸给库吏,欲借朕之手替你除去库吏。可是你却故意侮辱朕,今日若不杀你,世人都以为朕好欺负,左右武士将他拉出去斩首,以示他欺君之罪。”
太监吓得浑身哆嗦,连忙扑通一声跪下,磕头求饶,左右的人也感到十分吃惊。
人生哲理:只要深入调查研究,对各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,就能见微知著,察暗图明,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搞清楚的。

七步成诗

东汉建安二十六年,曹操身死,其子曹丕继父之位,文武百官都来朝贺,只有三弟临淄侯曹植和四弟萧怀侯曹熊没来。
曹丕大怒,令御前护卫军统领许褚领3000护卫军即刻前去捉拿,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。
萧怀侯曹熊听说这个消息,就畏罪上吊自杀了。
许褚领兵来到曹植的府邸,只见曹植和他手下的几个谋士都已经醉倒在院子里,许褚命士兵将他们全部绑起放在车内运到王宫的大殿。
曹丕和曹植是一个母亲,她听说曹植被曹丕抓了起来,生怕他会把曹植斩首,就跑到大殿对曹丕说道:“你们两个都是一母同胞,你弟弟因为胸中有些才华,所以不免有些放纵、爱喝些酒,这也是情有可原,你可千万不能把你亲生弟弟杀死啊!”说着,眼泪就流了出来。
曹丕看到,心中也有一些不忍心,于是就说道:“母亲放心,便是他有再大的错,他也是父王生前的宠子,儿怎么能杀他呢?不过是想教训一下他,让他以后不敢再犯。”
他母亲听到后,就放心地走了。魏王手下有一个叫华歆的大臣,对魏王说:“刚才太后来这里是不是劝大王不要杀子建?”(曹植字子建)
曹丕说:“是。”
华歆说道:“当初先王在世时,很是喜欢子建,而且子建并不是池中之物,今天要是不杀他的话,恐怕以后是祸患,请大王三思。”
曹丕说:“但是母命不能违!”
华歆道:“这简单,素闻子建才华出众、出口成章,大王可以考他,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能作出诗来,就贬低他的职位,要是作不出来,就杀了他,以绝后患。”
曹丕说:“好,看来只有这样了。”
于是就宣曹植上殿。
曹植到了大殿,还没下拜。曹丕就说:“你我虽是兄弟,但义属君臣。你怎敢抗拒国法?”曹植下拜叩首:“臣弟昨因饮酒误事,还请王兄恕罪。”
曹丕说:“先王在世的时候,常夸你的文章作得好,今天我就考考你,如果在七步之内能够作出,孤王就免你一死,否则斩首。”
曹植说:“请赐题目。”
当时,大殿的墙上有一幅画,画着两头牛在山上决斗,后来一头牛掉入土坑的情景。曹丕指着那幅画对曹植说:“就以这幅画为题目,诗中不准出现‘一牛坠井死’的字样。”
曹植便开始在大殿内踱步,七步走完,诗已作成:
两肉齐道行,头上带凹骨。
相遇块下山,砉起相搪突。
二敌不俱刚,一肉卧土窟。
非是力不如,盛气不泄毕。
曹丕及文武百官大惊,曹丕说:“你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作出诗来,孤王有点怀疑,你能应声再作一首吗?”
曹植说:“请赐题目。”
曹丕说:“你和我是兄弟,就以兄弟为题,诗中也不许有‘兄弟’字样。”
曹植略加思索,其诗已成:
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曹丕听到,潸然泪下,他母亲也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,厉声对曹丕说道:“都是一母所生,哥哥何必逼弟弟这么厉害?”
曹丕说:“国法不可废。”随即下旨贬曹植为安乡侯。
曹植拜谢而去。
人生哲理:有时候你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,也许是危及生命的事,只要你肯动用脑筋,就可以转危为安。

楚丘除贼

战国时期,有一位楚丘先生去拜见齐相孟尝君田文。孟尝君田文热情地接待他,并与他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办法。楚丘先生讲得有条有理,孟尝君认为这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治国能人,准备委以重任。
正巧,齐国的边城有盗贼出现。孟尝君便向齐王推荐楚丘先生为将领,前去惩治盗贼。楚丘先生穿上铠甲,戴上头盔,率领随从前往边城赴任。
他走出齐国都城的城门以后,望见了田边的农夫,便上前问农夫说:“麦子丰收了吗?”
农夫回答说:“晴天、雨天不协调,收获有三成,损失有三成。”
楚丘先生说:“既然如此,还能够养活家口吧?”
农夫说:“收获这三成,还不够拿来供奉上面官府的呢,哪里还有养活家口的呢?”
楚丘先生听了农夫的话以后,就掉头返回齐国的都城。
随从们很不理解楚丘先生的行为,就问道:“先生奉命惩治盗贼,还没到齐国的边城就返回来了,这是为什么呢?”
楚丘先生说:“这恐怕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,我治理盗贼,不是治理那些已经成形的盗贼。对没有成形的盗贼不加以治理,那么已经成形的盗贼就会每天都增加。弓箭甲胄能使盗贼在武力上屈服,却不能使他们内心屈服。譬如水吧,喷涌泛滥四处流淌,而不去疏导它的上流,即使有堤防,也阻止不住它。不善于治水的人,愈是增加它的堤防,水愈是要冲毁它,不是白费力气吗?所以减轻赋税,才是治乱的根本;招抚聚集流亡者,才是消除盗贼的根本。”
楚丘先生回来告诉齐王,请求免除赋税,用这种办法来治理没有成形的盗贼。
齐王说:“很好!”于是齐王下令免除赋税的。
不到20天,齐国的流亡者都返回了家乡,齐国境内的盗贼也没有了。
人生哲理:解决问题,必须重视治本,所有人不是一出生就当盗贼的,由于受身边环境和人的影响,所以才会走上不归路

因小失大

春秋时期,有个仇由国,是个山区小国。国内只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和国外通连,交通十分不便。
它的邻国晋国是个大国,晋国的掌权人智伯早就想吞并它,已准备好人马随时踏平仇由国,但是因为仇由国的道路狭窄进不去,于是便想出来一个办法:
智伯花费了好多钱铸了一口大钟,这钟比仇由国的道路还宽大好几倍。智伯让人告诉仇由国国君说,不久就要送去,让仇由国准备迎接。
仇由国君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。为了迎接这口大钟,他下令让大家赶快砍树凿石准备修路,把道路修得又平又宽,好迎接智伯送来的大钟。
仇由国有个非常聪明的人,名字叫赤章蔓枝,他是仇由国的第一谋士,也是国君的军师。当他知道这件事后,立刻去见国君。
他对国君说:“这条路千万修不得!之所以现在许多小的国家都灭了,而我们的国家还存在,周边的一些大的国家也不侵犯我们,并不是因为他们怕我们,而是因为我们是个山区小国,道路狭窄,交通不便,紧要关隘,只需要用几百名兵士就足以守住,所以我们才得以太平。如果把路修平加宽,就等于给侵略者的军队铺平了道路。一口钟事小,失国事大,请大王千万不要因小失大。”
仇由国君听了哈哈大笑说:“真是少见多怪,我们不花一个钱,得到这么大一口钟,怎么是个小事呢?晋国是一个大国,人家能送给我们一口大钟是看得起我们,是要和我们友好往来,建立亲密的邦交关系,怎么说人家要侵略呢?”
赤章蔓枝说:“国君有所不知,晋国的智伯是个阴谋家,他对我们国家早就垂涎欲滴了,一直虎视着我们国家,不是他不想消灭我们,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路使他们进不来,以臣之见,他要送给我们大钟是假,想吞并我们的国家是真。等您把道路修好,他前脚送来大钟,大队人马随后就会跟进来。那时他们不费吹灰之力,就可以得到我们的国家。这实在是个大阴谋,千万不能上他们的当呀!”
仇由国君非常生气,不由分说让人把赤章蔓枝赶了出去,然后继续修路。路修好之后,悬灯结彩,鼓乐喧天地准备迎接大钟的到来。
不久,智伯前脚把大钟送来,随后就灭了仇由国。
人生哲理:当权者在推行新的制度或要举行活动时,应该从善如流,勇于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。

陪葬何益

春秋秦国的惠王由于早年驾崩,宣太后一直守寡在宫中,由于受不住寂寞,于是十分宠爱大臣魏丑夫,两人明来暗往也不避耳目之嫌。
后来太后染上重病,一病不起,临死前越想越舍不得魏丑夫,便下了一道命令:要魏丑夫为她陪葬。
魏丑夫吓得面无人色,大臣庸芮便对太后说:“死人还有知觉吗?”
太后支支吾吾回答:“没有知觉。”
庸芮说:“既然没有知觉,为什么还要把生前所爱的人,活活弄到坟墓里同死人埋葬在一块呢?再说……”
庸芮看看太后的脸色,“要是死人还有知觉的话,那么先王积怒也应该很久了,太后到了阴间连请罪还来不及,哪有什么空儿去同魏丑夫相好呢?”
太后沉吟了半晌,才咬咬牙说:“那就罢了。”
人生哲理: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欲望,何等拙劣可笑,何等利令智昏!

四肢无心

春秋时期,齐景公好打猎。
他经常把朝政大权委托给大臣,自己却带着侍卫和随从去打猎。
有一次,他和以前一样把朝政委托给大臣,自己带着随从外出打猎,结果17天没有返回朝廷。
宰相晏婴听说了以后,亲自乘车前去见齐景公。
当晏子赶到齐景公的打猎地点后,他连衣服帽子都没有来得及整理,就上前拜见齐景公。
晏子虽然生活俭朴,可是平时在上朝时总是穿戴整齐,给文武百官做出表率。
齐景公看到晏子今天穿戴不整的样子,感到很惊讶,还以为朝廷出了什么大事呢。
齐景公问道:“相国为什么这么匆忙?莫非朝中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吗?”
晏子说:“对,有急事。都城的人都认为君侯被别国的坏人抓去了呢!”
齐景公笑笑说:“多虑了!齐国现在国泰民安,怎能会出这种事情呢?”
晏子说:“我听说过这样的话:鱼鳖厌恶深渊,游到浅滩,所以被鱼钩钓住,被鱼网捞取;禽兽厌恶深山,下到湖泽,所以会被猎人捕获。现在君侯外出打猎,17天也不返回朝廷,这不太过分了吗?人民的疑虑怎么是多虑呢?”
齐景公问:“朝政怎么样?”
晏子说:“君侯不在朝廷,朝政都快乱套了啊!”
齐景公认为自己把各方面都安排了专人负责,然后才放心外出打猎的,就对晏子说:“不会这样的。是国内外来的宾客没有人接待吗?有行人子牛在朝廷负责这件事啊!是没有杀牲畜祭祀宗庙吗?有太宰子游在朝廷负责这件事啊!是处理案件不公正吗?有大理官员子几在朝廷负责这件事啊!是国家钱粮盈余或不足的事吗?有巫贤在朝廷负责这件事啊!寡人有这四个大臣,就像人有了四肢一样,什么事情都可以代替寡人去做,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啊!”
晏子说:“当然。如果有心脏在,四肢代替心脏工作,自然是好的;假如光有四肢,而没有心脏指挥它们,这个人17天能不死吗?”
齐景公恍然大悟,说:“相国的这番话,说得好啊!”
于是,齐景公拉住晏子的手,同乘一辆车返回朝廷。
人生哲理:首脑人物对于一个国家、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是非常重要的,他的作用只能是他亲力亲为,不能由属下代替。

所求何奢

威王八年,楚国大举进犯齐国。齐王派淳于髡去赵国请救兵,携带黄金100斤,车马10辆作为出兵的交换条件。
淳于髡接到大王的口谕之后仰天大笑,齐王莫名其妙,问道:“你嫌东西少了吗?”
淳于髡忍住笑回答:“哪敢嫌少!”
齐王追问:“那你笑是什么意思?”
淳于髡回答道:“臣想起今早遇到一个人的可笑行为,故觉得想笑,绝无嘲笑王上之意。”
齐王问道:“今早有什么可笑的事发生,给寡人讲讲。”
淳于髡回答:“臣今天早上在上朝的路上,经过田野,看见有一个农夫跪在路旁祭田,他举着一只小猪脚爪,端着一盅水酒,嘴里振振有词地祝愿说:‘土地爷啊,求你保佑,让我五谷满仓,猪牛满圈,金银满箱,儿孙满堂!’我见他手里拿的这么微薄,嘴里要求却那么奢厚,所以越想越好笑。”
齐威王听了很惭愧,便增加了黄金1000镒,白玉10对,车马百辆。让淳于髡带着这些东西到赵国求救。
赵王看到这些东西后,立即拨给齐国精兵10万,战车千辆星夜赶来齐国解围。楚国得到消息,连忙星夜撤兵回国。
人生哲理:奉献得少就不能幻想获取巨大的收获。只有多付出,才能获取高回报。

引匠获释

春秋时期,齐景公喜欢打猎。打猎没有好弓箭不行,景公对大臣们献给他的弓箭都不满意,于是他就一直想要得到一把好弓,但是越是没有他就越想要,于是就找来一位弓匠给他制作一张弓。
弓匠不敢怠慢,到各地寻找最好的制弓原料,泰山南有一种柘树,枝条富有弹力,能使落在上面的乌鸦不敢乱动而发出号叫,人们称做乌号柘木。
燕国的牛角,楚国的麋鹿筋,黄河的鱼胶,都是制作弓的最好原料。弓匠从寻找采购原料到加工制作,费尽心血,整整花了3年时间才把这张弓做成。
齐景公等了3年,终于得到了这张弓。他欣喜若狂,马上拉弓射箭,却连一层牛皮的箭靶也没射透。他十分生气,命人把弓匠抓起来,准备砍头示众。
这时,有一个女子求见。齐景公问:“你是什么人?”
女子说:“民妇是蔡国人的女儿,嫁给弓匠为妻。不知民妇的丈夫犯了什么罪?”
齐景公说:“他制作一张弓用了3年时间还不说,寡人用它连一层牛皮的箭靶都射不透。寡人治他的罪,还不应该吗?”
女子说:“这张弓是用泰山南面的乌号柘木、燕国的牛角、楚国的麋鹿筋、黄河的鱼胶精工细作制作成的。这4样东西,是天下最精良的制弓原料。用这些原料制造成的弓应该是天下最好的弓,怎么会连一层牛皮箭靶都射不透呢?”
齐景公说:“这是寡人亲自射的,还能有错吗?”
女子说:“可能另有原因。”
齐景公说:“还会有什么原因呢?”
女子说:“夏朝的车正、奚仲造的车子,也不能自动前行;莫耶剑虽然锋利,也不能自动砍断物体,都必须有驱动它们的外力。”
齐景公说:“你是说寡人没有那么大力量吗?”
女子说:“民妇怎敢,只是有可能是大王射箭的方法不对头。正确的方法应该是:左手像推开巨大石头,右手像拉着树枝,手掌像握着鸡蛋,四指如同折断的木棍。右手发射时,左手好像不知道似的。
齐景公照着她说的方法射箭,果然射透了七层牛皮箭靶。于是齐景公就释放了弓匠。
人生哲理:任何器具,如果使用的方法不正确的话,就不会发挥它最好的效力。

楚王葬马

楚庄王酷爱养马,把那些最心爱的马,都披上华丽的绸缎,养在金碧辉煌的厅堂里,睡清凉的席床,吃美味的枣肉。
有一只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了。楚王命令全体大臣致哀,准备用棺椁装殓,一切排场按大夫的葬礼隆重举行。左右大臣纷纷劝谏他不要这样搞,楚王非但不听,还下了一道通令:“谁敢为葬马向我劝谏的,一律杀头。”
优孟听说了,闯进王宫就号啕大哭。楚庄王吃惊地问他为什么哭,优孟回答:“那匹死了的马啊,是大王最心爱的。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,却只用一个大夫的葬礼来办马的丧事,未免太不像话。应使用国王的葬礼才对啊!”
楚王说:“照你看来,应该怎样呢?”
优孟回答:“我看应该用白玉做棺材,用红木做外椁,调遣大批士兵来挖个大坟坑,发动全城男女老幼来挑土。出丧那天,要齐国、赵国的使节在前面敲锣开道,让韩国、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摇幡招魂。建造一座祠堂,长年供奉它的牌位,还要追封它一个万户侯的谧号。这样,就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,原来大王把人看得很轻贱,而把马看得最贵重。”
楚王这时终于恍然大悟,知道这是优孟在含蓄地批评他,便说:“我的过错就这样大吗?好吧,那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呢?”
优孟答到:“事情好办,依臣之见,用灶头为椁,铜锅为棺,放些花椒桂皮,生姜大蒜,把马肉炖得香喷喷的,让大家饱餐一顿,把它葬到人的肚子里。”
人生哲理:对人做思想工作,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,哪种方式最易使对方接受就采用哪种方式。而“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”,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,是首先值得考虑的。

渔夫辞赏

春秋时期,晋文公外出打猎,一群野兽受惊,疯狂逃跑。
晋文公和随从们紧紧追赶,野兽冲到一望无际的草地里,他们也追了进去。
追着追着,野兽不见了,晋文公也迷了路,走了好几趟,四处寻找出口都没走出沼泽地。
正在他们着急的时候,遇见一个渔夫在捕鱼。
晋文公走近那个渔夫,对他说:“我是你的国君,今天狩猎,因追赶野兽而迷了路,你告诉我路,等寡人回到宫中一定会重重赏你!”
渔夫平时见不到国君,想趁这个机会向国君献策,就说:“我有几句话,想献给大王。”
晋文公着急,就对渔夫说:“等我走出草地以后再领教吧!”
于是,渔夫就带领着晋文公和随从走出了草地。
晋文公对渔夫说:“你想要指教我的话是什么?你就说吧,我愿意领受。”
渔夫说:“鸿雁、天鹅安全地居住在大河大海之滨,它们住厌倦了,迁移到小沼泽里,一定会遇到猎人射来的弹丸的危害;鼋鱼、鼍鱼安全地住在江河中,它们住厌倦了,游到了浅滩小洲里,一定会遭到渔夫撒下的网罗、钩钓、箭射的危害。现在国君在宫廷住厌倦了,追赶野兽,闯荡到这里来,怎么走得这样远啊!”
晋文公觉得渔夫的比喻很恰当,这是劝说自己不要因打猎而荒废政事。他就拍手叫好,说:“妙!说得妙啊!”
晋文公非常高兴,一边叫好,一边吩咐随从记下渔夫的姓名,准备回朝后,重重加以赏赐。
渔夫说:“君侯何必记下我的名字呢?君侯如果能尊敬天地,谨慎治国,和睦四邻邦交,爱护百姓,宽免赋敛,减轻租税,我也就受益了。何必赏赐我呢?如果君侯不谨慎治国,不和睦邻邦,对外与诸侯失礼,对内违逆民心,全国民众都会流亡,那么我即使得到重赏,也是保不住的。”
于是,渔夫断然拒绝赏赐,说:“君侯赶快回都城吧,我也该返回我捕鱼的地方去了。”
人生哲理:个人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,民众希望当权者恪尽职守,为民造福,而当权者也应该多为人民谋福祉。

楚人过河

战国时,楚国的国君非常有野心,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能够统一天下,如何能够争取更多的疆土。
当时,楚国的势力也很强大,国君好战,经常去攻取别的国家的城池。但是别的国家因为军队和国力都不如楚国,只好忍气吞声,对他的无耻行为感到无可奈何。
这天,楚王又下令:即日挑选精兵良将袭击宋国。但是去宋国要经过一条很宽很深的大河。于是就派人先去测量河水的深浅,然后在测量器上做好标志。但那天很不巧,河水突然大涨,楚国人不晓得,依旧按原来测量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。结果被淹死了1000多人,楚军万分惊恐。
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,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,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渡河,因此遭到了失败。
人生哲理: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,人们的思想也应该相应地变化发展。如果老是停留在一点上,头脑僵化,那就一定会碰钉子。

权谋智慧故事(6)

景公饮酒
春秋时期,齐景公好酒贪杯,有一次酒宴群臣,竟然一连喝了七天七夜。
大夫弦章看到后非常担忧,觉得再这样下去的话,齐国早晚成为奴隶之国,于是就向景公进谏说:“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,我希望您停止!不然的话,就请赐我死。”
景公见到这种情况,就说:“你是寡人的爱臣,寡人怎么舍得赐你死呢?让寡人再想想。”一会儿,晏子朝见,景公告诉他说:“刚才弦章劝诫寡人:‘希望您停止饮酒!不然的话,就请赐我死。’如果听他的劝告,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;假如不听,我又舍不得处死他。”
晏子听罢,很感慨地对景公说道:“弦章遇到你这样的国君,真是幸运!”
这倒把景公弄糊涂了,“这话从何说起呢?”景公问道。
晏子回答说:“假使遇到夏桀王、殷纣王那样的暴君,弦章早就被处死了。”
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。
人生哲理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,但是你的爱好对别人来说是好还是坏,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劝告,不要一意孤行。
踊贵屦贱
公元前548年,齐景公在位,刑法相当残酷,动辄就把人的双脚砍掉,这种刑法在那个时候叫“刖足”,它是专门为惩罚那些忤逆、欺君的人设的刑法。
当时,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职业:专门做假脚出售,古代称之为卖踊(踊,是供受刖刑的人穿的鞋子。)
有一天,景公召见了宰相晏子,想叫他换一换住所,对他说:“先生是我国的宰相,位及人臣,当朝文武的楷模,可是您住的地方靠近市场,又狭小,又嘈杂,尘土飞扬,不能居住,就连一个五品的大夫都比先生的住所大,不如寡人再赐你一所既清静又大的住所吧!”
晏子拜辞说;“正因为臣乃是当朝宰相、文武百官的楷模,所以更应该以身作则,其他官员才能效仿。如果臣先住大宅、买良田,试问天下人还怎么去以臣为楷模?这样奢侈风气会愈演愈烈,不仅耗费国库钱财,也会增加百姓负担。再者,这里是我父亲住过的地方,臣父原来也是宰相,臣的功德远不及先父,这间住宅对我来说已经够奢华的了。再说,家近市场,早晚买东西方便,对我是很有利的。”
景公笑着说:“既然先生住在市场旁边,相必应该知道市场的行情吧,你可知道最近物价的贵贱吗?”
“当然知道。”晏子回答。
“那么什么东西卖得贵,什么东西卖得便宜呢?”
“贵贱嘛,”晏子答道,“假脚供不应求,天天涨价,鞋子卖不出去,天天跌价。”
景公听了,知道了晏子的言外之意,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。
后来,齐国就不再滥用砍脚的酷刑了。
人生哲理:事物的本质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,有时甚至纷繁凌乱。采用对比手法,引起对方注意,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,却更深刻地揭示了本质,收到了更好的效果。

权谋智慧故事(5)

社庙之鼠
景公问晏子:“治理国家最怕什么呢?”
晏子回答:“最怕社庙里的大老鼠。”
景公不解地问:“寡人实在有些不明白,这话怎么说?”
晏子答道:“社庙是祭神的地方,用木头做柱子,外面糊上泥巴做成墙壁,老鼠十分狡猾,都一窝一窝地住在壁洞里。用烟熏吧,恐怕烧坏了里面的木柱。用水灌吧,又怕冲坏了墙脚。老鼠在里面安居乐业,生儿育女,人却束手无策,这都是因为怕毁坏了社庙的缘故。国家也有这种情况,大王您左右不少亲信就是这样的大老鼠。”
人生哲理:有很多社会的蛀虫,他们就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思想来欺骗、坑害善良的人们,我们不能被传统的思想封锁,一定要除去这些祸害。
狗国狗门
春秋时期,齐国的宰相晏子虽然身矮貌丑,但是却是饱读诗书、学富五车、为人机智。
有一次,晏子作为齐国的代表,前去楚国京城谈判。
当楚王得知晏子要来到楚国的京城时,颇费了一番心思,想出了一个办法,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侮辱他,令人在京城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,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。
晏子一行人到了,楚国管礼宾的小官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,领他从小门进去。晏子不进,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,十分惊讶地说:“啊呀,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?不然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?”楚国管礼宾的小官被说得面红耳赤,讨了一脸没趣,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。
晏子走进楚宫,楚王腆着肚皮,高高地站在台阶上,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,问道,“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?”
“臣不知大王这‘无人’是什么意思。”
楚王说:“寡人想知道你国中有多少人?”
晏子从容地回答:“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,房屋一片连着一片,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,脚尖踩着脚跟,张开衣襟就像乌云遮天,挥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,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?”
楚王拉长了脸吭了一声,又问:“既然这样,你们齐国怎么单单派你出使呢?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吗?”
晏子笑嘻嘻地答道:“怎么派不出呢?可是我们齐国委派大使是有规矩的,有才干的贤人派去见有才干的国王,无能的家伙派去见无能的国王。我晏子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使臣,所以就被派来见您了。”
人生哲理:想侮辱别人的人往往会自食其果。

权谋智慧故事(4)

狐假虎威
在战国七雄中,楚国是一个相当强盛的国家,不仅疆土广大,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。
有一次,楚宣王问左右大臣:“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很怕我们国家的昭奚恤将军,果真如此吗?”
大臣们面面相觑,不敢出声,生怕答得不好,冒犯了大王或得罪了大将军昭奚恤。
这时,有个名叫江乙的大臣趋前答道:“我有一个故事,不知大王爱不爱听?”
楚王点点头,说道:“江爱卿有话请讲。”
江乙于是缓缓道来:
“从前有一只老虎在森林里到处觅食,它已经好几天不曾进食了,看到森林里有一只狐狸,于是它迅速扑上去,不费吹灰之力就捉住了狐狸。只见它得意地对狐狸说道:‘看你这下往哪里跑?我终于有肉可以吃了。’边说着,嘴边已经忍不住流下口水了。
狐狸虽然被抓,眼看就成为老虎的腹中物了,只见它一点都不慌张,并且在虎爪下叫道:‘你竟然敢吃我!我是上帝派下来管理百兽的。你吃我就是违忤天意,大逆不道!’
老虎听了不相信地说道:‘你以为我是傻瓜,你让我放了你,我吃什么?再说了,我才是百兽之王,你一只小小的狐狸怎么能管理百兽呢?凭什么要我相信你,能不能拿出证据?’
狐狸忙说:‘你不相信?好,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,看看它们怕不怕我!’
老虎答应了,就跟在狐狸后面走。于是,狐狸神气活现地走在前面,老虎东张西望跟在后面。
林中百兽远远看见老虎来了,吓得一片惊叫,纷纷逃窜。老虎不知道百兽其实是畏惧自己,还以为真的是害怕狐狸,果然对狐狸佩服得五体投地,就放走了狐狸。”
说到这儿,江乙话锋一转,“如今大王把千里国土,百万精兵都交给昭奚恤统辖,北方国家怕昭奚恤,实在只是怕大王您的雄厚实力,正如百兽只是怕老虎一样。”
人生哲理: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凭借他人权势吓唬人的骗子是可怜又可笑的。
毛遂自荐
公元前260年,秦、赵长平一战,赵国40万人马全军覆没,主将赵括也被乱箭射死。强悍的秦军长驱直入,公元前257年秦军又率兵重重包围赵国首都邯郸。
赵国危在旦夕,赵孝成王焦愁万分,急忙委派他弟弟平原君到楚国去商讨救兵。赵国存亡,在此一举。
事关重大,平原君准备带二十个最精干的文武官员同往。他在自己的数千名门客中横挑竖拣,只选中十九名,还差一人,却再也挑不出来了。
这时候,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站出来,对平原君说:“请让我跟您同去吧。”
平原君对这张面孔很陌生,问:“先生来我门下几年了?”
“3年了。”毛遂回答。
“3年?”平原君摇摇头说,“不行。一个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,就好比把锥子装进口袋,立刻可以看到锥尖从袋里钻出来。你来了已经3年,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称赞过你,可见你不够优秀,没有什么本事。你不能去。”
“不对!”毛遂争辩道,“我从来就没有能够像锥子那样放进您的口袋里。要是早就放进口袋的话,我敢说,不光是锥尖露出口袋,就连整个锥子都会像禾穗一般挺出来。”
平原君想想,觉得毛遂的话也有道理,就决定带他去了。同行的19个门客,一开始都很轻视毛遂,但在一路的交谈中,他们才发觉毛遂是一个不平凡的人。
果然,当赵、楚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,毛遂冒着生命危险,手按宝剑,挺身而出,在盛气凌人的楚王面前慷慨陈词,申明大义。他凛然的正气使楚王惊慑,精辟深刻的分析使满朝王臣莫不叹服。毛遂打开了新的局面,促使楚王和平原君当场缔结盟约。不久,楚国和魏国的援军两路进击,终于解开了邯郸之围。
事后,平原君感慨地说:“毛遂以三寸之舌,胜百万军队,他一到楚国,我们赵国的威望就大大提高。我观察的人才不算少了,但竟然错看了毛先生。”
人生哲理:人才,即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超越一般的研究和创造能力的人。这种能力,只有放在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下,才能脱颖而出,充分发挥作用。
曹刿论战
公元前684年春天,齐国重兵进犯鲁国。
当时,齐强鲁弱,鲁国大将曹刿与鲁庄公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迎战,到了长勺安营扎寨。
第二天,探子回报:齐军旌旗森严,刀戟如林,一派杀气腾腾,准备厮杀。
齐将首先下令进军。刹那间,鼓声动地,杀声四起。鲁庄公正准备擂鼓出营迎战,曹刿拦住说:“主公且稍安勿躁,时机未到。”
齐军数万大军冲到鲁营寨前,见鲁营没有反应,好像没有要出兵的意思,于是便平静下来。稍过一阵,齐军又战鼓大作,可是曹刿仍阻止鲁军出战。
待齐军三鼓擂过,曹刿才回头对庄公说:“时机已到,可以出击!”
庄公下令擂战鼓出寨迎敌,方才鲁国兵将只见齐军骄横的气焰,早就憋着满腔怒火,此时一听战鼓擂响,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,呐喊着掩杀过去。齐军猝不及防,顿时大乱,漫山遍野地溃逃。
鲁庄公大喜,便下令追击,曹刿又拦住说:“不行。”
说完后他跳下战车,仔细地观察着泥地上齐军脚印和车辙,又站在车栏上远眺一番,随后说:“可以追击了!”战役结束,鲁国大获全胜。
班师回朝的路上,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得胜的原因。
曹刿回答:“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气,齐军擂一鼓的时候,士气正旺,第二鼓有所低落,第三鼓则精疲力竭,而我军严阵以待,士气却逐渐充盈,所以能够战胜齐军。同时,齐国是大国,狡诈多端,我们要防备他们佯装败走,埋下伏兵,因此我要观察一番,发现齐军车辙狼藉,旌旗靡乱,这是真正败逃的迹象,所以才能下令追击。”
人生哲理: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,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,同时也要看清对手的弱点,然后采取致命一击。

权谋智慧故事(3)

蜗角之战
战国时期,魏国与齐国结成同盟。两国的君王都签了协议:互相帮助、共进共退,得天下后共分疆土。
可是没过多长时间,齐国违背了协议,背叛了魏国,这使魏王特别愤怒,要派刺客去刺杀背信弃义的齐王。魏国将军公孙衍听到刺杀齐王的消息,为魏国感到羞耻,就去进见魏王。
公孙衍说:“大王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,却用一般老百姓复仇的办法刺杀齐王,这实在是太不光彩了,同时也说明魏国无能。我作为魏国的将军,愿意统率20万甲士,替大王攻打齐国。俘虏它的人民,牵来它的牛马,使齐王发怒,心火烧到后背,然后攻下他的国都。在亡国出逃的时候,鞭打齐王的后背,打断他的脊梁。”
魏王同意了公孙衍的建议。一场大战就要爆发了,可是相国惠施不主张同齐国开战。他请来贤士戴晋人劝说魏王。
戴晋人见到魏王后,对魏王说:“有一种小动物名叫蜗牛,大王您知道吗?”
魏王回答说:“是的,寡人当然知道。”
于是,戴晋人就给魏王讲了一个名为“蜗角之战”的寓言故事:
从前,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左角上,叫做触氏国;还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右角上,叫做蛮氏国。
这两个国家,为了争夺地盘,扩大领土,经常劳民伤财,发生流血战争。每次战争都要留下几万具尸体,受伤的、被俘的,更是不计其数。胜利的一方,乘胜追击;失败的一方,拼命逃跑。胜利的一方往往要用十五天的时间,才能高奏凯歌,得胜还朝。
魏王听后说:“哎,这估计是你虚构的故事吧?”
戴晋人说:“不,这不是我虚构出来的,请让我为大王证实这些话吧,大王想想,上下四方会有止境吗?”
魏王说:“这还用说吗?当然无穷无尽了。”
戴晋人说:“大王您应该知道,驰骋想像到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,再回头想想所能到达的地方,不是小到可有可无的程度了吗?”
魏王不禁点头称是。
戴晋人说:“在能够到达的地方有个魏国,魏国有个大梁,大梁城里有个大王。大王和蜗角上的蛮氏有区别吗?”
魏王说:“没有区别。”
戴晋人告辞后,魏王情绪低落,若有所失,没过多久就取消了对齐国的讨伐战争。
人生哲理:讽刺了战国时期互相征战的不义战争,也说明各国君王同浩瀚的宇宙相比,极其渺小。
呆若木鸡
从前,有一种名叫斗鸡的赌博游戏,这种游戏在各国的宫廷里十分流行。帝王将相们在酒足饭饱以后,无所事事,常常用斗鸡来消磨时光,比赛输赢,从中取乐。
春秋战国时期,齐国的国王特别爱好斗鸡的赌博游戏,他虽然也饲养一些斗鸡,却因为驯养得不好,总是失败。于是齐王便下令张榜招募驯养斗鸡的能手,纪沽子是一个专职驯养斗鸡的专家,远近闻名,他应招去给齐王驯养斗鸡。
纪沽子驯养斗鸡十天,齐王便迫不及待地催问说:“驯养成了吗?”
纪沽子回答说:“还不行。这鸡没有什么本领却很骄傲,仗着傲气,跃跃欲试。”
又过了十天,齐王又问:“怎么样?现在成了吧?”
纪沽子回答说:“还不行啊!它听到其他鸡的叫声,见到其他鸡的影子,反应得特别迅速。”
齐王说:“怎么,反应迅速还不好吗?”
纪沽子说:“反应迅速,说明它取胜心切,火气还没有消除。”
又过了十天,齐王再一次问道:“怎么样了?现在难道还不成吗?”
纪沽子说:“现在差不多了。别的鸡虽然鸣叫着向它挑衅,它好像没听到似的,神态自若,毫无变化。不论遇到什么突然情况,它都不惊不慌,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,好像木头做的鸡,它已具备了斗鸡的一切特性了!别的鸡看到它这副模样,没有敢与它斗架的,遇到它掉头就逃跑。”
齐王把这只斗鸡带到斗鸡场上,果然每斗必胜。
人生哲理:有的时候,大智若愚,将胜负置之度外恰恰可以取胜,成功之道在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。

权谋智慧故事(2)

望梅止渴
东汉末年,那时候天下大乱。为了统一天下,平定不服从统治的诸侯,丞相曹操长年领兵讨伐诸侯。
这年,曹操准备讨伐张绣,可是又怕袁绍趁他出外讨伐,乘虚攻打许都;想攻打袁绍,又有张绣、刘表牵制,所以左思右想,举棋不定。这时谋士郭嘉献计:“主公不如命徐州刘备为左将军,吕布为车骑将军,然后下旨让二人北拒袁绍,主公再率兵南伐张绣、刘表。”曹操说:“好计,就按奉孝说的办。”
于是,曹操统兵15万讨伐张绣。时值盛夏三伏天,骄阳如火,天干气燥,行军路上都是荒山野岭,远离水源,找不到一滴水。兵士们个个都渴得有气无力,垂头丧气的,队伍渐渐七零八落,行军速度越来越慢。
曹操骑在马上,看到这幅情景,心中忧虑,皱着眉头,忽然心生一计。只听他拿令旗指着前方说:“将士们,坚持一会儿,再往前面走一段路,就有一大片梅子林,绿阴阴的树上结满了青梅,又甜又酸,吃到嘴里可以解渴。快点走啊!”
兵士们一听,腮帮都酸了,嘴里立刻涌出了唾沫,顿时个个精神抖擞,走得飞快,及时到达了战场。
人生哲理:人不能永远靠“望梅”来“止渴”,正如空想暂时可以安慰人心,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一般。
如鱼得水
东汉末年,汉皇叔刘备被曹操几番追杀,走投无路,手下只有不满2000士兵,将也只有关、张、赵3人,可谓是势单力薄,被曹操追得已经无栖身之所了,绝望使刘备想自杀,谋士孙乾说道:“主公怎么能够这样轻生呢?属下听说荆州刘表礼贤下士,而且与主公同是汉室宗亲,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呢?”
于是刘备便投奔刘表,在新野屯兵。他成天闷闷不乐,虽想逐鹿中原,又苦于势单力薄,身边没有谋士良臣。徐庶拜见刘备,同他畅谈形势,头头是道。刘备十分器重他,将他待为上宾。
“我不过是一介凡夫,”徐庶说,“我有个朋友,主公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辅佐,天下恐怕不难得。”
刘备惊奇地问道:“天下有这样的人吗?他是谁?叫什么名字?”
徐庶说:“这个人复姓诸葛,单名一个亮字,字孔明,因为他的才华出众,所以人们都称呼他为‘卧龙先生’,主公为什么不去求他出山来辅佐您呢?”
“好极了!”刘备高兴地说,“先生快去请他来吧。”
“那怎能如此随便呢?”徐庶说,“孔明乃是天下高士,将军果真有心,应该屈驾前去拜望才是。”
刘备连连称是。结果,他“三顾茅庐”,好不容易才见到诸葛亮。两人在茅屋中促膝长谈。诸葛亮议论精辟,提出先占据荆、益两州为基本,然后安抚西南各族,整顿内政,联合孙权,伺机从荆、益两路北伐曹操的策略,以图统一中国,恢复刘家帝业。
一席谈话,使刘备好似拨云见日,眼前豁然开朗,从此便拜诸葛亮作为军师。两人常常夙夜谈心,亲密无间。
刘备的结义弟弟关羽、张飞见了大为不满,便在刘备面前发泄怨气:“他诸葛亮年纪轻轻有何大才,大哥待他如此之好,把他奉为上宾,这却是为什么呢?我们不服。”
刘备诚恳地对他们说:“我得到孔明,就像鱼得到了水。希望你们深明大义,不要再多讲了。”关羽和张飞听了很惭愧,就不再作声。
人生哲理:要成就大事业,必须要懂得识别人才,重用人才。人才是一个事业能否发展的最关键因素。

权谋智慧故事

两虎相争
战国时期,陈轸来到秦国,正赶上秦惠王为一件事发愁呢。当时韩、魏两国互相攻打,打了一年也没分出胜负,而且战争也没有停止。
秦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,秦惠王想凭借自己的实力来阻止这场战争,一是彰显一下自己的实力;二是以阻止战争为借口,然后乘虚消灭两国。于是他就问左右的大臣,大臣们都各执一词,有的认为阻止这场战争好,有的认为不该阻止这场战争,秦惠王没有决定下来。惠王见众官的说法都不一样,一时间不能决定,所以就想听听陈轸的想法。
陈轸听秦惠王诉说完自己的烦恼以后,先不谈这场战争,而是给秦惠王讲了一则《两虎相争》的寓言故事:
从前,有个人叫卞庄子,以开旅馆为业,因此人们也叫他馆庄子,他还雇了一个小伙计。卞庄子为人喜好勇武,而且自己也很厉害,只身敢同老虎搏斗。
有一天,一个牧童跑来,对卞庄子说:“不好了!两只老虎正在争吃我的牛呢!你快帮帮忙把老虎赶跑吧!”
卞庄子听到后,浑身热血沸腾,好像在燃烧,马上就提着宝剑随着牧童跑到山上。到了山上,只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咬住一头牛,牛拼命地挣扎着。卞庄子二话不说,拔出宝剑就要去刺杀老虎。
这时,跑来的旅馆小伙计一把拉住卞庄子说:“两只老虎正争着要吃牛,吃到了甜头,必然争抢起来,争抢起来必然互相搏斗。所谓‘两虎相争,必有一死’,死的那一只肯定是小老虎。等小老虎死了以后,大老虎肯定也要受伤。到时候你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,轻而易举。这样一来,你只要刺杀一只老虎,就可以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美名。”
卞庄子认为小伙计说得有道理,于是他们就站在那里等着。
过了一会儿,两只老虎果然因为怎样分得食物的问题互相搏斗起来,大老虎被小老虎咬伤了,小老虎被大老虎咬死了。这时卞庄子拿起宝剑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,果然一举两得,获得了刺杀双虎的美名。
陈轸讲完了故事,对秦惠王说道:“现在韩魏两国相攻,一年也没停止。这必然使大国受伤,小国灭亡。大王讨伐受伤的大国,这不是一举消灭了两个国家吗?这同卞庄子刺虎是同样的道理。”
人生哲理:想成功,就得善于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,先坐观成败,然后就可一举两得,事半功倍。
诸发使魏
战国时期,越国有个名叫诸发的人出使魏国,来到魏国的朝堂上,赠送给魏王一枝梅花作为进见的礼物。
魏国的朝臣中有个人名叫韩子,他看到诸发剪短头发。身上刺着花纹,感到怪里怪气的,心中就有些不舒服。于是他回过头来对朝堂上的众大臣说:“哪里有用一枝梅花当礼品,赠送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的呢?这分明是瞧不起我国,让我替诸位羞辱他一番!”
韩子企图给诸发难堪,就站出来说:“我们大王有命令:对戴着帽子的客人,我们就以礼相见;对不戴帽子的客人,我们就不予接见!”
诸发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臣,看到对方不怀好意,故意制造外交麻烦,就据理力争。他说:“我们越国也是周天子的封地,只是没有被封到北方的冀州、兖州的土地,而被封到了大海的边上,在外部边疆地区居住。可是蛟龙又与我们争夺土地,因此我们剪短头发,身上刺着花纹,色彩斑斓,用来模仿龙子龙孙的样子,为的是避免水神的侵袭。长期以来,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。现在大国命令我戴上帽子就以礼相见,不戴帽子就不予接见,是什么道理呢?”
韩子说:“这叫入乡随俗嘛,因为戴帽子是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啊!”
诸发反唇相讥说:“假如贵国派出使者,出使到我国去,我国君王命令:‘客人剪短头发,身上刺上花纹,才能以礼相见,否则的话不予接见!’贵国的使者将怎么办呢?”
韩子被诸发问得面红耳赤,张口结舌,无言以对。魏国的文武百官也都觉得诸发的回答有理有据,有条有理,不失大国使臣的风度。
诸发接着又说:“如果贵国认为这样做妥当,那么我就借顶帽子进见;如果贵国认为这样做不妥,那么就希望不要改变我国的风俗习惯!”
魏王听到诸发的话,觉得诸发不愧为大国使臣,能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,韩子无知多事,没有受命就对使者发难,险些破坏了两国的关系。于是,魏王披上衣服,出来接见诸发,对他十分客气,盛情地款待了他,并下令把韩子驱逐出朝廷。
人生哲理:在外事往来中应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,使者出使能够维护国家尊严才能不辱使命。
求千里马
战国时期,燕国由于人才困乏,奸臣当道,有才之人被搁置不用,无才却只会献谗之辈倒是层出不穷。于是国家大乱,后来又被齐国打败,几乎亡国,从此,燕国一蹶不振,国君也因为忧心如焚而得了疾病,不久就驾崩。
燕昭王即位后,决心招揽人才,振兴国家,恢复往日的气象。
有一次,大夫郭隗晋见,昭王问他:“寡人想招揽人才,以振兴我大燕,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?”
郭隗回答道:“这很简单,但不知大王肯不肯用臣的办法?”
昭王说:“是什么办法?你尽管说,只要是对国家有利,寡人就会采用。”
郭隗说:“如果大王想得到很多的贤才,就必须从国内或者朝庭的官员中选出一个小有名气的人,然后大王再亲自去登门拜访他,重视他,让天下人都听说知道您重用贤才,那么有才能的人才就会到您这里来了。”
燕昭王问:“那依你之见,寡人应该选拔谁呢?”
郭隗说:“大王您真的想让天下有才能的人到您这里来,首先应该从臣开始。让天下人知道,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得到您的重用,何况那些有才能的人呢?”
昭王好像还有些悟不透其中的道理,半晌不说话,在那里思考。郭隗为了说明这一道理,便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:
从前有个国王,非常喜欢好马。他用千金高价想买一匹千里马,于是派人四处寻找。被派去的人寻找了3年,也没见到千里马的影子,国王非常失望。
有一天,一个打扫宫廷的小太监知道了这件事,就去见国王,说:“请让我去买好吗?我一定能买到千里马。”国王买马心切,就派他去了。
小太监只去3个月,便回来报告说千里马买到了。国王听了非常高兴,让小太监赶紧把千里马牵来看一看。小太监不慌不忙,把手里的包袱打开,拿出一个又脏又臭的死马头来,说这是花500金买的死千里马的头。
国王一看之后,当即雷霆大怒说:“我要的千里马是活马,你为什么给我买个死马头回来,还浪费了我500!”
当国王要治小太监欺君之罪时,小太监说道:“尊敬的大王请不要杀我,活千里马很快会有人给您送来了。”
国王问他为什么,小太监从容不迫地说:“大王您想,我们买死千里马头还花了500金,何况是活的千里马呢?这个消息传出去,天下人都知道您最爱好马,那谁有千里马能不往您这里送呢?所以我说千里马会很快有人给您送来的。”
国王一听很有道理,于是就没有治小太监的罪。果然,买死千里马头的消息传出去之后,不到一年的时间,就有人给国王送来3匹上等的千里马。
人生哲理:取信于人,就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。只要真心实意并付诸行动,就能够广招人才。